升上四年級的女兒有比較懂得「先苦後甘」的道理哦,星期五在課後班就把所有功課都寫完。
「我一直寫,手好痠喔。」她誇張的說。
「你不用急著在課後班就寫完嘛,可以回家再寫,也可以週末再寫。」我說。
「不行!週末是我的快樂時光!」她說,並要求我週五晚上就要確認好她的功課,讓她好訂正。
好喔,那有什麼問題。
看數學作業時,我忍不住皺眉。第一課是教「一億以內的數」。女兒沒有被千萬、百萬等單位困住,卻是在算直式時,好幾次天兵的把減法算成加法!
「你要打屁股了,居然連自己在算加法還是減法都沒搞清楚。」我唸她。她之前算位數較少的加減時,也偶有這問題,我提醒過後有改進,結果放一個暑假又打回原形。
是她特別散仙嗎?還是有些中、低年級的小朋友就是會粗心犯這種錯?
幸好她訂正後,倒是都能算對。
國語的進度也很快,已經教完第一課,要寫習作了。生字的國字、注音填寫,以及閱讀理解的部分,她都沒寫錯,但「成群結隊」此一成語的造句寫得怪怪的。
那麼,「成群結隊」要怎麼造句比較好呢?
我先帶女兒看課文裡的句子——
「美麗的花朵永遠成群結隊的開。」這是來自詩人楊喚描寫台灣的童詩「美麗島」,甜美、溫暖、看了讓人心頭一熱。
再看辭典是怎麼定義的——
形容一群群的人或動物集合在一起行動。
課文中的「花朵」雖然不是人,亦非動物,但這種用法當然很合理,而且活潑生動。
解釋完後,我請女兒開始想,有什麼是成群結隊的。
她想到放學下課時,要整隊走到校門口的景象。
對!可以這麼造句:「放學時,大家成群結隊的走向校門口。」
我則往動物的方面想,想到了羊群。
比如:「小羊成群結隊的爬上山坡。」有沒有?就是那種牧羊人與小狗墊後,前頭有一群綿羊的畫面。
再來造幾個句子吧。
「運動會快到了,操場上經常有學生成群結隊的在練習。」
「色彩繽紛的小魚在水族箱裡成群結隊的悠游著,看起來好美麗。」
她最後造的句子,我就不寫在這兒囉。